孟軻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成為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被尊稱為孟子。他的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的成長與其母仉氏是分不開的。
孟母姓仉,生卒年及事跡均不詳。孟子三歲時喪父,從小由母親撫養、教育。仉氏非常慈祥,但很有見識,對教育子女也有獨到的見解。《列女傳》《韓詩外傳》等古籍中記載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還隻有幾歲的時候,有一天和母親待在屋裏,正好碰上鄰家殺豬,聽到豬叫聲,孟子便眨著大眼睛好奇地問媽媽:“那是什麽在叫啊?”
孟母看著兒子天真的樣子笑了,便隨口逗孟子說:“是殺豬,煮肉給你吃啊!”
話一說完,孟母便後悔了,這樣隨口騙孩子,那不是在教孩子撒謊嗎?想想自己懷著孟子時,為了使孩子出生後做人能正直,肉切得不方正都不肯吃,座位擺得不正都不肯坐,現在自己卻來騙孩子,那不是將過去的功夫都毀掉了嗎?想到這裏,她就真的出去買肉給孟子吃了。
孟母意識到小孩子性格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她決定選擇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帶著孟子最早住在一塊墓地附近,墓地經常很熱鬧,送葬的人來來往往、吹吹打打,每天都有人在墓地裏挖坑。孟子天天在墓地周圍玩耍,覺得每天這麽多人忙碌真好玩,於是他也學著他們的樣子挖坑堆小墳墓,嘴裏還念念有詞。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有學問的人,覺得墓地這個環境不利於孟子成長,決心搬家。她選中了市鎮,認為市鎮人多事多,可以開闊孟子的視野。盡管搬一次家不容易,她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搬到了市鎮。可是,市鎮上每天都有許多商人小販叫賣、推銷他們的產品,日子一久,孟子也學著商人擔個小擔叫賣起來。孟母見狀自言自語道:“這也不是我兒子該住的地方啊!”於是她又準備搬家,最後選在一所學校附近住了下來。學校裏都是讀書人,孟子天天和那些知書達禮的學生接觸,經常聽到他們的讀書聲,便非常羨慕,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在家裏做見麵時行禮這樣的遊戲了。孟母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兒子可以長期住下去的地方啊!”孟母這種注意環境影響的做法,對孟子以後刻苦學習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孟子小時候也是一個淘氣貪玩的孩子。有一天,孟子放學後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叫他過來問道:“你今天學習情況怎麽樣?”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往常差不多,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孟母看到他這種對學習毫不認真的態度後很不高興,忽然拿起刀子割斷了正在織的布。孟子見狀非常害怕地問:“布還沒織完,為什麽就割斷了呢?”孟母正色說:“你不努力學習,使學業荒廢,就如同我割斷這沒有織完的布一樣。古時候的君子都靠勤奮學習才得以有所成,而且不斷向人求教,以獲取更廣泛的知識。隻有這樣,平時閑居在家才能心裏安寧,出門也可以盡量避免禍害。如果現在你中途荒廢了學業,便隻能成為供別人使喚的人,也難以逃脫隨時可能有的禍害。這與靠織布糊口的道理相同,如果半途而廢,拿什麽賣錢買衣穿買糧吃呢?一個人不好好讀書修德,不是成為盜賊就是成為人家的奴仆!”孟子深受教誨,從此不論白天晚上都勤學苦練,努力拜師求學。
後來孟子長大了,娶了妻子。有一天他從外麵回來,沒有吭聲就闖進了臥室,卻發現妻子正叉著腿坐在**,見到他時已來不及坐端正。他很不高興,就跑去跟母親說:“我妻子不講禮節,我要休掉她!”孟母忙問為什麽要這樣做。他說:“我進臥室時她竟然叉著腿坐在**,根本不懂得禮節,難道不應該休掉嗎?”孟母一聽馬上明白了原由,便說:“進臥室前要先跟裏麵的人打聲招呼,這是古已有之的禮節。人在臥室中處於放鬆狀態,各種休息姿勢都是可能有的。你進臥室時沒跟妻子打招呼就直接闖進去了,所以她叉著腿也來不及改換姿勢迎接你,弄得她驚慌失措。這是你不懂禮貌,而不是她不懂禮貌啊!”孟子聽後非常慚愧,忙去向妻子道歉。
孟子從小到大一直受到母親良好的教育,後來他能夠成為品德、學問都很卓越的儒學大師與仉氏的教育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