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獨尊不可取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我們要善於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如果你對這話反感,那你也許會為你這種想法付出代價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是不容侵犯的。想必每個人都有過被他人尊重的感覺,那種感覺很難忘,至少我們知道還有人重視自己。

在現實社會中,尊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等於沒有了一切,做人便毫無意義。我們不能隻顧及自己的感受,還要尊重他人。

尊重人,是一切禮儀規則的核心。如果希望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人。這是“待人接物”的一條重要原則。

學會尊重人,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第一,聽他人說。做一個好聽眾,認真傾聽別人說話,鼓勵別人說他們的事,讓對方覺得他很重要。這樣的人,朋友會很多。隻會說不會聽,或者隨便打斷別人的話都是不禮貌的。

第二,替他人想。平時我們與替他人著想的人接觸時,總是會感到這人很好相處,這樣的人人際關係總是比較好的,做事也比較容易成功。平時待人接物,我們也應該遵守這條原則,多替別人想一想。

第三,幫他人做。1979年聯合國通過的章程中有這樣一句話:“培養具有溫暖心靈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幫助,如果能經常說:“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並且盡力“幫他人做”,你的心中就會充滿愛心,會覺得活得很充實。你的朋友會很多,你有困難時,別人也會願意來幫助你。

很多時候“我們不同意別人的觀點,可又苦於沒有一種很輕鬆的氛圍能讓我們把滿腦子的想法自由地表達出來”。“擔心一旦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達出來,別人會怎麽看,自己會不會遭到嘲笑、貶低和忽視。”

應對的辦法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要對其他人的評論、觀點和想法表示尊重。要盡可能地這樣說:“我同意約翰的觀點,同時我也感到……”“我不同意莎拉的看法,盡管她抓住了問題的核心,但我覺得……”或者“我認為維克多的觀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讓我意識到……”

簡單地說,就是:尊重別人,注意講話技巧。核心是要懂得尊重他人。這是人所應當具備的一種最起碼的修養。

林肯年輕時,喜歡評論是非,還常常寫信和詩諷刺別人。他常把寫好的信扔在鄉間路上,使被諷刺的人能拾到。

林肯在伊利諾州春田鎮當見習律師時,仍改不了這個毛病。1842年秋,他又在報上寫了一封匿名信諷刺當時自視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爾斯,被全鎮引為笑料。席爾斯憤怒不已,終於查出寫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騎馬找到林肯,下戰書要求決鬥。林肯並不喜歡決鬥,但迫於形勢,隻好接受挑戰。他選擇騎兵的腰刀作為武器,並向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學習劍術,準備到決鬥那一天決一死戰。幸虧決鬥在最後一分鍾被人阻止了,否則最後的局麵定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個教訓,從此他學會了與人相處的藝術;他再也不寫信罵人、任意嘲弄人或為某事指責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個自尊心受到傷害的人會做出怎樣可怕的舉動。

南北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林肯任命的將軍們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慘敗,使林肯很失望。全國有半數以上的人,都在臭罵那些無用的將軍們,但林肯卻沒吭一聲。他喜歡引用一句話:“不要評議別人,別人才不會評議你。”

當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對南方人士有所非議的時候,林肯總是勸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處在同樣情況下,也會跟他們一樣的。”

也許,任何時候都要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這就是林肯善於與人相處的秘訣,也是他的成大事之道。

有一個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特別是數學,那些加、減、乘、除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障礙。有一次數學測驗他得了49分———全班就他一個人掛“紅燈”,數學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怒氣衝衝地當著辦公室許多老師的麵就把他狠狠批評一頓:“你數學到底怎麽學的?怎麽這麽笨?這麽簡單的題都做不及格,你還有指望嗎……”盡管他那時還小,但他那小小的自尊心是明顯地受到傷害了,而且印象很深,直到成年後還能回想起那個令人傷痛的場景,當著許多老師的麵,被無情地數落……

後來他就真的“沒有了指望”。數學課他經常無故缺課,他對那門課產生了厭倦,對教課的老師產生了反感。幸虧父母發現及時,給他補了許多課,才使他期末考試“幸免於難”。過了一年後,班上換了個數學老師,新老師盡管在上課時極其嚴肅,對作業要求也很嚴格,但他從來不發脾氣。老師知道這個孩子基礎差,總是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捕捉住這個孩子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對他加以鼓勵,這使他信心大增,他對數學逐漸產生興趣。直到現在,他一直對那位老師心存感激。

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傷及自尊,人們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讚美。

相互尊重,是成大事者非常注重的性格習慣。隻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認可;理解對方的心情,能讓對方樂於接受自己。

具有唯我獨尊這種觀念的人,往往想當然地以為,這種態度是那些偉大人物或領袖們所獨有的,它是充滿自信的表現。然而,可悲的是,他們領會錯了。那些真正的偉人或領袖之所以能名揚海內外,獲得眾多人的尊敬和認可,並不是因為唯我獨尊,而是在於他們從來不說太過自信的話,在於他們敢於不顧自己的身份而拿自己開玩笑。正是由於具備這種肯於和多數平凡人打成一片的心態,他們才得到了人們更多的尊重。

富蘭克林有一種很好的擺脫唯我獨尊的方法,他養成了一種習慣,在他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常常使用一種比較模糊靈活的言辭。幾十年之中,沒有一個人認為他說過任何武斷的話。

我們又得到一條很好的交際原則:不要說太過自信的話。如果能堅持這一條原則,那麽將來發現曾經說過的話有錯誤時,也不必收回以前所說的話。我們所表達的意見或信仰,畢竟還隻是個人的意見和信仰而已,而別人也還仍然保留著他自己的意見和信仰,並且擁有取舍的權力。說話留有餘地,別人自然不會盯著你的錯誤不放,而你也不用為了自己的麵子而堅持錯誤,這樣一來,自然就避免了陷入唯我獨尊的可怕境地。

自尊心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無論是高高在上的一國領袖,還是沿街乞討的流浪者,在待人處世方麵,我們往往是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別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腳底下。

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傷及自尊,人們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讚美。許多人看著不順眼就想指責別人,別人一有失誤就抓住“把柄”借題發揮,似乎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但誰又能去考慮那些自尊心被深深傷害了的人的感受呢?人們總喜歡玫瑰的花而不喜歡玫瑰的刺。批評像根刺,稍不小心就會把別人的自尊心刺傷,批評也往往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相反會引發對方的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更危險的是,批評還會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試著體會別人的心情,采用和氣開導的方式,會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柯立芝任美國總統期間,他的一位朋友接受邀請,到白宮去度周末。這位朋友偶然走進總統的私人辦公室,聽見柯立芝對他的一位秘書說:

“你今天早上穿的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輕小女人。”

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當中對一位秘書的最佳讚賞了。這來得太不尋常,太出乎意料了,因此那位女孩子滿臉通紅,不知所措。接著,柯立芝又說:“現在,不要太高興了。我這麽說,隻是為了讓你覺得舒服一點。從現在起,我希望你對標點符號能稍加注意一些。”

柯立芝顧及別人自尊心的方法可能有點太過明顯,但其心理策略卻很高明。通常,在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某些長處讚揚之後,再去聽聽一些令人不痛快的事,總是好受得多。

麥金尼在1896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就曾采用了這種方法。當時,共和黨一位成員為麥金尼寫了一篇競選演說詞,他以為寫得比任何人都高明。於是,這位仁兄把他那篇演說詞大聲念給麥金尼聽。

那篇演說有一些很不錯的觀點,但就是言辭過於激烈,很可能會惹起一陣批評狂潮。麥金尼不願使這個人傷心,然而他又必須得說“不”。

“我的朋友,這是一篇很精彩而有力的演說,”麥金尼說,“沒有人能寫得比你更好。在許多場合中,這些話說得完全正確;但在目前這特殊場合中,是否相當合適呢?從你的觀點來看,這篇演說十分有力而切題,但我必須從黨的觀點來考慮它所帶來的影響。現在你回家去,根據我的要求寫一篇演說稿,並且送我一份副本。”

他真的照辦了。麥金尼替他改稿,並幫他完成了第二篇演說稿,這使他成為競選活動中最有力的一名演說者。

我們不妨假想,如果麥金尼沒有顧及這個人的自尊心而直接指責其過失,那又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呢?也許這個人的言辭會更加激烈吧。

成功社交的六大原則

1.尊重是基礎

人都有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但更有得到尊敬的期望。尤其在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受尊重———這個更高層次的需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人都有自尊心,在社交活動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對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種天然親和力和認同感。

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能力、愛好、興趣等一係列要素。尊重別人是溝通和建立人際網絡的基石。

2.平等為前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隻要是正常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要尊重對方的人格,這是平等的前提。那種以勢壓人、“看人下菜碟”甚至侮辱人的做法,都是有悖於平等原則的。與人交往,隻有以平等的姿態出現,不盛氣淩人,不高人一等,給別人以充分的尊敬,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相容,產生愉悅、滿足的心境,建立起和諧和長久的人際關係。

據說,英國著名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在一次訪問前蘇聯的時候,漫步在莫斯科街頭,見到一位聰明伶俐的小女孩,便與她玩了很長時間。分手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聞名的蕭伯納。”小姑娘望了蕭伯納一眼,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安妮娜。”這使蕭伯納大吃一驚,立刻意識到自己太傲慢了。以後他經常想起這件事,總是感慨萬分地說:“一個人無論有多大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

3.寬容為原則

孔子說:“寬則得眾。”寬容忍讓是為人處世的較高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每個人家庭條件、教育經曆、社交環境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具特色的鮮明個性。

在社交活動中,每個人所要求達到的具體利益會有所不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如果讓對方完全服從你的觀念和要求,完全地和你“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勢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產生對抗情緒,影響彼此間的友誼。因此,寬容原則是我們必須遵守的。

要做到寬容待人,首先要能夠將心比心,理解他人,體諒他人,不求全責備,不要求對方十全十美,而是能取其一點,不計其餘,和睦相處。生活中,你不能要求別人處處和你投脾氣,你也不可能和每個人建立全方位的交往。多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發展某一方麵的交情,這是我們現代人應樹立的社交態度。

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寬容原則的極好體現。正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成功有什麽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寬以待人還應體現在別人誤解了你,甚至用過激的言論傷害你時。很多人在不觸動自己的利益時容易寬容;但損害到自己利益時,尤其是別人向自己反映不同意見,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時,出於自我保護,不容易忍讓。其實,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有理也要讓人。生活中,本著一顆寬容的心,多說對方想說的話,原諒對方過激的言論,關心同情其遭遇,就容易使矛盾緩和。

寬以待人的同時還要嚴於律己。與人打交道時不苛求別人,以禮相待,遵守諾言,謙虛坦誠,遇事首先從自己身上查找原因。這樣的人,易於博得他人的愛戴和敬重。

4.互利為平等

互利原則即互惠互利的原則,指人們在交往中考慮雙方的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滿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彼此都能從交往中得到實惠。在人們的行動中,大多數交往是互利的。

互利有三個方麵:一是物質互利,如物品交換;二是精神互利,如互相尊重、相互安慰,包括思想、感情、文化等方麵的交流;三是物質、精神互利,即在交往中,一方從物質上得到,一方從精神上得到。

在當今的社會交往中,互利性是一個重要的特點。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希望為人所關心、所注意,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需要。自嬰兒時期起,人的需要經常是在有人注意下獲得滿足的。例如,嬰兒往往看到母親或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會停止啼哭,因為嬰兒已獲得了安全的需要。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考慮他人在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從而使交往雙方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當然,互利還包括經濟利益上的互利。人們的活動一般都包含著某種利益的目的,驅使人們去交往的動力既有情感因素,也有明顯的利益要求。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的公關活動,如果隻想從別人那裏撈好處、占便宜,隻考慮自己需要的利益,永遠隻讓自己贏,讓別人輸,是不能維係人際關係的穩定和長久的。

5.多為對方著想

在社交活動中,要充分考慮並尊重對方的興趣和喜惡,不要強迫別人,不要隻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你自己喜歡的東西或做的事情,別人不一定喜歡;同樣,你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往往也不一定不喜歡。不要出口傷人,或誤會他人,這樣都會給他人帶來痛苦。在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之前,要三思而後行。想一想別人這樣做自己會有什麽樣的想法?換位思考,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

6.熱情與鼓勵

給予別人熱情,其實就是給予別人支持和鼓勵,能大大增強對方的自我肯定。將心比心,別人會倍感尊重,從而增強對你的好感。相反,如果你對人表現得很冷淡,會讓人感到有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不利於建立好的社交關係。

打破思想界限擴大交際圈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朋友多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大事,但一個朋友也沒有,肯定成不了大事。所以,在社會交往中,人不能隻限於同事,隻限於周圍的人,還應該擴大交往的圈子,盡可能多交朋友。也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認識的朋友,對你會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你的一生。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電視劇,裏麵的女主角在帶孩子治病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老大夫,後來她竟然因為這位醫生的一個偏方,做起了保健品的生意,從而改變了她的生活,也影響了她的一生。

一般人交朋友,是通過工作關係或朋友的介紹,這是比較正統的方法。這樣做不太容易交到別的行業及層次不同的朋友,因而交往的朋友較為有限。

擴大交往圈子,就是要打破行業界限,或參加各種業餘活動,組織一些業餘活動,以此來認識新朋友。

在廣泛接觸社會的時候,結交哪些朋友,一定要把握分寸。

1.要在平時加強聯係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工作越來越忙了,壓力越來越大了,與朋友、家人的聯係越來越少了。沒有過多的時間在一起聊天、談心,但是,我們想要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多與身邊的人聯係、接觸。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是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朋友圈子的。隻有大家之間不斷地往來,才能促進彼此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彼此才能更深入地加深了解。

我們平時在與朋友道別時,總不忘記加一句“有事打電話”、“有空過來玩”,這似乎是朋友之間一種基本的延續方式,無論在何時,聽後都讓人感到溫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從中體會到我是被人重視的,別人把我當朋友。朋友之間,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建立良好的人際圈。

皇帝經常微服私訪,體恤民情,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愛戴;教師經常做家庭訪問,愛護學生,因此受到學生、家長好評;經常幫助鄰居老奶奶洗衣、收拾房間,同樣也會受到更多人的稱讚。

事實上,我們所要做的並不多,隻是有時間去朋友家走一走,沒事給朋友打個電話,也許隻是隨意地寒暄幾句,互相問候一下,總之,我們在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讓他們認為我們越來越熟悉,這樣深入下去,朋友之間的關係才會越來越融洽。

如今,在辦事跑關係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對已經建立起來的關係,千萬不要與人失去聯絡。要時常通個電話,或順路拜訪一次,不要等到有事時才去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經常磨才不會生鏽。

在現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裏,你多注意人們之間的溝通,自然會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2.從“老鄉”找起

中國人都有老鄉的觀念,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這種感情尤其體現在出門在外或外出打工的人身上,好像知道兩個人是老鄉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似乎相互之間已不止是同住一個地方那麽簡單。與別人相比,似乎有一種親情混雜在情感之中。聊過去曾經都到過的地方,曾經同吃過一個地方的飯,同住過一個地方的房,這種說不清、道不出的感情很特別,它促進著老鄉關係的穩定發展。

因為人與人的興趣、愛好、性格、人生觀都不相同,因此,在與老鄉相處時,並不是所有的老鄉都那麽好說話,總會有一些非常難相處的。隻懂索取,而不知付出,這樣的老鄉就很難相處了。因此,交老鄉朋友時,也要有所選擇。隻有在平時與之交往、接觸的過程中,才能確定誰更值得自己用真心去付出,誰對自己以後的生活、事業更有幫助。

無論近親、遠親,隻要是“親”,就可在老鄉關係上再加一層基礎,底子再牢靠些,以後的關係就有可能發展得更快、更好些。任何人麵對“親”人,無論是近、是遠,在接待的態度上,總會與別人有些許的不同,如果能以這種態度相處,就更容易拉近關係了。

總之,無論所交朋友是陌生人還是老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誠相待,這樣才能體現出交朋友的意義,才能為自己奠定良好的社交基礎。

不可錯過的社交活動

一個人若想結識更多的朋友,就不可能隻接觸自己的同事、朋友,也不可閉門不出。在處世交際中,要與人多接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通過各種形式,多參加一些交際活動,認識不同層次的人,結識更多對自己有益的人。

下麵的各項交際活動以供參考。

1.同學會

這是一直被人們推崇和重視的正式社交活動方式。由於曾經是同學,大家少了陌生、拘束,彼此容易迅速進入交談狀態。當然,同學會的邀請函可能勾起舊創與不安,也可能引起“相互比較”的恐懼———像事業、社會地位、婚姻、財富等;但如果能拋棄這些直覺的反抗,就很有可能重拾友誼,開拓事業契機。

步入社會以後,才感覺到這個社會的複雜,人與人相處越來越難了,真正結交幾個知心的朋友也越來越難了。不管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好像做什麽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有目的性的,而不是單純的人情味,學生時代的無所顧忌、單純讓更多的人留戀。於是很多人認為:生命中的一些知己,大都是同學。

老同學相見一般是讓人欣喜萬分的,大家談論的話題會很多,比如:過去的同學時光,課堂上的笑話,某某老師的古板,曾經的惡作劇,大家一起吃飯、遊玩的情形,等等。現在同學的變化會讓你有此一時彼一時的感慨:昔日無憂無慮的青少年們,如今都已成長為成熟的大人了;那個說話都害羞的女孩,現在已是某報社的記者了。昔日那個自認為很差、時常自卑的同學,今日卻一副老板派頭;過去那個調皮搗蛋,經常“補考”的“差等生”,現在卻憑著自己的聰明、機遇,在商海摸爬滾打,開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許當初,在離別的那一刻,在同學戀戀不舍、揮手抹淚的那一刻,誰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怎樣,那時的心理,在充滿了對社會的向往的同時,也充滿了恐慌。

由於沒有同環境下競爭的顧慮,又是老同學,大家可以說毫無顧忌地“傾心交談”,因此會感到啟發特別大。而今天大家談的更多的是畢業後找工作的艱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剛剛創業時的艱難,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不滿。而且因為和老同學重溫昔日的回憶,也因為話題的拓寬,彼此的交情更進了一步。

同學會是與舊友保持聯係的好機會,因為人總是比較喜歡和自己熟識、欣賞和信賴的人合作。所以,當有人組織同學會的時候,一定要參加,不要因為自己的現狀而錯失同學聚會的機會,如果錯過了,對你來說也許將是一大損失。

當然,參加同學會有一點應該避諱:不要向別人刻意表現你已改變了多少,或如何飛黃騰達,擁有多少資產,等等,這種話題會很掃大家的興。帶著開闊的胸襟參加,也許你和某人有過節,經曆這麽多年大家早已不會計較,你要主動地走上前去,伸出你的手說一聲“好久不見”,這份友誼仍將存在,也許以後會更加深刻。

2.聯歡會

這也是社交活動中重要的一種,內容可以很豐富。主要有:

慶祝聯歡會。企業為慶祝自己的建廠日、開竣工典禮、創收突破多少等;或慶祝個人學業或事業取得重大成績;或為了某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以及一項不尋常的事而舉行的晚會。

節日晚會。逢年過節,都可以用晚會形式慶賀一下,如元旦、中秋、國慶等。

生日晚會。這是為慶祝自己或朋友的生日而舉辦的晚會,要準備生日蠟燭和生日蛋糕,參加者可準備一份禮物。

告別會。畢業分配,朋友同事出國或去外地工作,或退出某一領域的工作,朋友們共聚一堂,為其餞別等。

3.舞會

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加強,跳舞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喜歡的集娛樂、健身和交友為一體的社交形式,人們工作之餘活動一下,可以放鬆心情,活動筋骨,還可以認識不同的人,尤其是平時沒有機會聯絡的人。通過參加舞會,可以交流信息,聯絡感情。但是一定要到正規的舞廳,否則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及家庭。

4.俱樂部、沙龍

俱樂部和沙龍是類似的社交集會形式,都是為大家提供一個互相認識、互相交流、共同度過閑暇時間的形式和場地。不過俱樂部大一些,有一些具體的明確的活動項目和章程,而沙龍隨意一些。一般來說有這樣的分類:

單項俱樂部和沙龍。是以進行單項活動為主的人們自願組成的小團體,成員是對某一方麵活動有特別的愛好和興趣的人,如“集郵俱樂部”、“英語沙龍”等。近年來,隨著人們業餘生活的豐富多彩,各項活動廣泛地開展起來,這些人希望有機會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信息,提高能力。也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不可能和每個人建立全方位的聯絡,因此這種專項俱樂部和沙龍很受人們的歡迎,不少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以上是社交活動的主要形式。其實,真正懂得社交、重視社交的人都很清楚,社交並不僅僅存在於這些場合,隻要你留意,適合社交的場合簡直無所不在。隻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社交,也許你在公交車上,或在商場隨便碰到的一個人,都可能通過交談、交往為你帶來好處。

當你在圖書館看書時,可以和周圍的人淺聊幾句,可能會促進你掌握學習上的方法;當你在幼兒園或學校外等待接孩子時,和別人愉快地聊幾句,是排遣時間的最好方法。當你坐在去某地的長途車上,你周圍的人不僅能幫你消遣時光,同時也可能讓你更多了解你要去的地方的人情、地理及習慣,等等。

總之,在任何一個場合,試著聊一些共同的話題,認識一些人,雖然不一定都能發展成朋友或事業上的夥伴。而且重要的是,我們因此變得樂於主動親近別人,有利於隨時保持開放的心態、愉快的心境。

與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與陌生人交往要盡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戒備,設法給對方留下好感,讓對方覺得你既有情有義,又有禮有信,最好還能讓對方覺得你有用有利,有誌有趣。這樣的人,對方才可能願意與之交往。應把握的分寸和方法如下:

1.了解對方,投其所好

在和對方正式交往之前,盡量對其職業、性格、興趣愛好等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以求在交往的過程中投其所好,處好關係。

一次,在李蓮英的保薦下,醇親王特地在宣武門內太平湖的府邸接見盛宣懷,向他詢問有關電報的事宜。盛宣懷以前沒有見過醇親王,但與醇親王的門客“張師爺”過從甚密,從他那裏了解到兩個方麵的情況:一、醇親王跟恭親王不同,恭親王認為中國要跟西洋學,醇親王則認為中國人不比洋人差;二、醇親王雖然好武,但自認為書讀得不少,頗具文采。盛宣懷了解情況後,就到工部尚書翁同酥那裏抄了些醇親王的詩稿,背熟了好幾首,以備不時之需。畢竟“文如其人”,盛宣懷還從醇親王的詩中悟出了些醇親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後,盛宣懷前來謁見醇親王。當他們談到電報這一名詞的時候,醇親王問:“那電報到底是怎麽回事?”“回王爺的話,電報本身並沒有什麽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親王聽他能引用嶽武穆的話,不免另眼相看,隨即問到:“你也讀過兵書?”“在王爺麵前,怎麽敢說讀過兵書?不過英法內犯,文宗顯皇帝西狩,憂國憂民,竟至於駕崩。那時如果不是王爺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設想了。”盛宣懷略停了一下又說:“那時有血氣的人,誰不想洗雪國恥,宣懷也就是在那時候,自不量力,看過一兩部兵書。”盛宣懷真是三句話不離醇親王的“本行”,他接著又把電報的作用描繪得神乎其神。醇親王也感覺飄飄然,後來醇親王幹脆就把督辦電報業的事托付給盛宣懷。

當一個人特意要去結識一個從未打過交道的陌生人時,應當把這一過程當成一次人生的挑戰,事先作好充分的準備。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對方的背景、經曆、性格、喜惡,在對對方基本情況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設想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以不變應萬變的心理準備。然後,在交往之中針對對方的特點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產生“相見恨晚”之感,從而贏得對方信任。

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談話中多尋求雙方在興趣愛好等方麵的共同點,以求迅速增進友誼。球迷葉華,常常既為推銷又為看球賽而四處奔走。有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車上,與同座一位山東口音很濃的小夥子侃起來。她一開始先故作驚訝地得知他是位山東人,然後順口讚美山東人的豪爽,她說她有好幾位山東籍的朋友,人特別豪爽。小夥子自然高興,於是自報家門。他叫羅傑,是泰安人,並戲謔地說山東自古出響馬,山東人大多粗獷、豪放,是很講朋友意氣的。而葉華話鋒一轉,說山東人也很團結,特別是山東足球隊,雖然每位隊員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們團結一致,奮力拚搏,經常能夠取得好的成績。恰巧羅傑也是位球迷,兩人直侃得天昏地暗,下車後互留了通訊地址。在羅傑的介紹下,葉華認識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這次南下準備爭取的客戶吉某。吉某和羅傑關係很不錯,於是葉華輕鬆地完成了這次推銷任務,為公司贏得了一家大客戶。

兩個意氣相投的人在一起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慨歎,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因此,我們在和陌生人交往時,不妨多尋求彼此在興趣、性格、閱曆等方麵的共同之處,使雙方在越談越投機的過程中,獲得更多關於對方的信息,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感情,往往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2.坦白地介紹自己

當我們麵對希望結識的陌生人時,可以拋棄不必要的顧慮和過多的遮飾,坦白地向對方介紹自己。

我國著名作家張恨水有一次應邀到成都大學作演講,他是這樣開頭的:今天,我這個“鴛鴦蝴蝶派”作家到大學裏演講,感到很榮幸。我取名“恨水”不是什麽情場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為我喜歡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詞《烏夜啼》中那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其中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作為筆名了。

張恨水的演講以解釋自己的名字為開場白,短短的幾句話既澄清了聽眾心中的迷霧,使這些青年學生為大作家的純樸、坦率而折服,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還可以把對方當成熟悉的朋友,采取恰當的方式向其坦率地吐露心聲,用陌生的真誠和信任叩響對方的心扉。

聞一多是一個平易近人、深受人們愛戴的學者,他樸實無華的言談常常會打動聽眾的心。請看下麵這段演講:“今天承諸位光臨,得到同諸位見麵的機會,感激之餘,就讓我們趁此正式地、公開地向諸位伸出我們這隻手吧!請諸位認清,這是‘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的手,不可能也不願意威逼人,因此也不受威逼。這隻‘空空如也’的手,不可能,也不願意去利誘人,因此也不受人利誘,你盡可瞧不起它,但是不要怕它,有什麽可怕呢?不信,你聞聞,這上麵可有血腥味兒?這隻拿了一輩子粉筆的手,是隨時可以張開給你們看的。你瞧,這雪白的一把粉筆灰,正是它的象征色。我再說一句,不要怕,這是一隻潔白的手啊!然而也不可以太小看它。更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手和無數的拿鋤頭的手、開機器的手、打算盤的手、拉洋車的手,乃至縫衣、煮飯、掃地、擦桌子的手———團結捏在一起,到那時你自然會驚訝這些手的神通,因為它們終於扭轉了曆史,創造了奇跡。我們現在是用最誠懇的心,向大家伸出這雙潔白幹淨的手。希望大家同我們合作,並且給我們指教!”

聞一多用平白樸實的話語真誠地表明了自己的人格,發自肺腑地歌頌勞動人民,把聽眾當知心朋友,很快衝破了他與聽眾之間由於身份差異、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屏障,贏得了聽眾的認同和信賴。

3.多提及對方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總能喚起人們心中強烈的溫馨感和懷舊情緒。當我們與陌生人交談時,如果盡說一些對方知之甚少的話題,隻會使兩個人更加疏遠;相反地,如果能根據對方的背景,多談一些對方熟悉的事物,則能夠經常勾起對方的回憶,使其“愛屋及烏”,對自己產生親切熟稔之感。

美國人賽珍珠在“二戰”期間,曾發表過對中國人民的廣播演講,這篇演講深深地打動了中國人的心。在演講中他是這麽說的:“我今天說話不完全站在一個美國人的地位,因為我也是一個中國人。我一生的大半時間,都生活在中國。我出生3個月,就被父母帶到中國去了。我開口說話的時候,又是先說的中國話。我小時跟著父母,並沒有住過什麽通商大埠。十數年間,我們到過的地方是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安徽、山東各省的小城市、小村莊。清江浦、鎮江、丹陽、嶽州、蚌埠、徐州、南宿州……這些地方,是我最熟識的。可是我最愛的,是中國的農田鄉村。以後我長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親眼看見南京在幾年之內,由一個古舊的城市變成一個新式的首都。但是無論我住在什麽地方,我與中國人相處,都親如同胞。因為小的時候,我的遊伴是中國孩子;成人以後,來往的又是中國的朋友們。現在我人雖已歸故國,心中卻沒有忘掉舊日的朋友。我既在中國長大成人,又在美國住了多年,受了雙方的教育,有了雙方的經驗,我覺得我是屬於兩個國家的人,我可以為兩個國家說話。8年前,我回到美國。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觀念是怎樣的呢?非常的好。我一開口說到中國,他們都點頭說:我們喜歡中國人。”

賽珍珠一再提及中國人熟悉的地名,強調自己與中國人關係密切,對於聽眾而言,這些熟悉的地方的風土人情和自己的種種經曆立刻曆曆在目,而一個陌生的外國演講者此時似乎也成了曾經同行的旅伴,國籍的界線模糊了,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學會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

我們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這一願望。我們的鄰居有可能正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成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我們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我們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我們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我們不喜歡的同事,我們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我們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我們為此而煩惱。

其實,這種煩惱是不必要的。人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社會性。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笛福筆下的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上,還會有一個“星期五”陪著,最後他還是回到了人群中。可見,人是不能脫離人群、脫離社會的。而如老話所講:“人上百,形形色色”。生活中什麽人都有。除了親人、知己和朋友,我們還要學會和各種人打交道,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

明朝人陳繼儒認為:居家不一定非要住在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關鍵是自持,能夠從“惡鄰”和“損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

陳繼儒談到了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或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呢。

從另一方麵講,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人方法,隻要不是違法亂紀,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寬容別人。拿做鄰居來說,當樓上在裝修時,我們會為傳來的刺耳的噪音而心煩意亂,對樓上人家非常有意見。但也有可能我們自己也要裝修,噪音一樣會打擾別人。這時我們就會體會到鄰居之間相互擔待、相互諒解的必要性。有些朋友(其實是熟人、老鄉、老同學或同事)是有一些或許多我們看不上的毛病,但我們自己就沒有毛病讓對方也看不上嗎?我們可以不喜歡“朋友”的毛病,包括品德上的缺點,但我們不應該排斥他這個人,甚至像對待髒東西一樣避之唯恐不及。這不但容易為自己無謂地樹敵,也失去了幫助他人進步的仁厚之心。

那麽,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一是“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動手打得頭破血流。

清代時,大學士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張英立即作詩勸導:“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把院牆讓後三尺。這樣,讓一讓,出來一個六尺巷。

二是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可能對你懷有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氣地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

三是把你想象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四是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的本來麵目,他也會尊重你的本來麵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

五是去想對方做對了的事。對方也不是總是那麽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試著去發現這一點。

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麽樣?我正打算搬來住呢。”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麽樣?”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的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快樂的人,大度的人,與人為善的人。即使賺錢不多,也很滿足,因為他能從融洽的人際關係中獲得報酬。一位叫馬格勒的美國人在《個性與成功生活》一書中寫道:“我們要容忍、諒解以及去愛別人,而不是等待他們來服侍我們,更不是給他們機會去表現他們的缺點,而是要我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容忍別人和討人喜歡。以一項對別人友善及有益的計劃來發展我們自己、我們的能力以及個性,會使我們的友誼更高貴。”如果我們像馬格勒說的這樣去做了,“惡鄰”和“損友”也有可能變為善鄰和好友,誰說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呢?

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說:“如果你個性開朗,能夠和各種人交往,那將會因為交遊廣闊而獲益匪淺。”他推薦了《讀者文摘》上的一段文字給我們:

“某些人認為,世上最快樂的事就是和‘我們的同類’建立友誼。抱有這種錯誤思想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到去結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的那種樂趣,例如挖蛤人、養火雞的人、私家偵探、伐木工人、古物修複家。這些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與他們交往能為你帶來無限樂趣……”

不要隻想著和“我們的同類”打交道,也要學會和“另類”的人打交道,也許他們是我們不喜歡的“惡鄰”和“損友”,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獨具特點的人,不過是有些缺點罷了。我們要學會快樂地去與這些人相處,打開心靈,引導出他們內心的善良。隻要堅持,就會有所收獲,就能夠感受到一種新的人生體驗和樂趣。